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生活与情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传统手工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以及不同程度的生存考验。一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冲击、生存空间的改变、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等因素,使得与非遗相关的传统手工艺被忽视,导致手工艺品逐渐被工业产品取代;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对艺术家的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使得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锐减。当前,传统手艺人员老龄化严重,新生代人才不足,许多传统手工艺处于濒危状况。在一系列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如何彻底地从根本上保护传统手工艺,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扩大受众范围。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一种自发的手工作坊式状态,尽管有大型官办的宫廷工艺“造办处”的出现,也一直是以一种虔诚的工匠精神来传承的。工匠精神的目的是希望打造完美的产品,但事实上,纯粹的完美并不存在。社会不断地发展,需求就会不断地升级,产品也会不断地要求升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相对完美的作品就是适应时代的作品。优秀的工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他们的思维具有前瞻性,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进并推陈出新,故而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
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工匠,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却日渐衰微。号称“三大锦”之一的传统手工艺——宋锦,纹样华丽、生动,质地坚韧、挺括,常用来装裱书画和制作高级服饰,深受民众喜爱,如今宋锦手工行业已不复存在,现存都是机制产品,其纹样已经走样,没了昔日的光彩;此外,一些地方传统手工艺日渐衰微,如北京的京绣、宫毯、灯彩、绢花,广州的彩瓷、烛花玻璃等等也面临失传的境地;一些源于民间的乡土手工艺如剪纸、绣活、竹编、民间画等,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及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忧。造成这些现象有诸多因素,比如传统手工艺原来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而产品的生产理念并没有与之相应变化,与现代生活完全脱节等等。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工匠精神”的衰微,让传统手工艺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面临濒危的境地。
事实上,有些传统手工艺并不适合产业化、规模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赶工粗制滥造,扰乱了手工艺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竞争,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良性发展。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状态,包括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反而让手艺人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有了市场竞争,手艺人必然要改进技艺,追求极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种模式更适合市场经济。如今,经济社会转型,传统手工艺市场进入需求增长减缓的状态,迫使传统手艺人开始做出适应性调整,改变生产节奏和市场经营模式,让传统手工艺向高价值的产品升级。因此,重塑“工匠精神”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历史重任,它不单单是工匠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是整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态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丝绸、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手工艺始终保持、贯穿着一种伟大的工匠精神。当下,虽然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慢慢地减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一种精致生活,手工艺术会愈加显得以稀为贵,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及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手工艺的现代意识,将手工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既保留手工艺的本质,在时代发展中保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赋予当代艺术的意义,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做到以人为本,民族文化也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这才是传统手工艺长远的发展目标。
科技的进步、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互联网电商的助力在带动传统手工艺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机。面对市场的转型,如何使艺术作品适应市场需求,对每一位手工艺者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优秀的技术人员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机遇。旅游业的兴起,城镇游客增多,当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断开发,扩大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地地方政府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在非遗保护的前提下为工艺美术大师创立了大师工作室,开办了各种手工艺培训班,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和老厂区为核心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综合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手工作坊、传承人传习所、博物展示宣传、DIY体验、休闲购物等几大要素。工艺美术的繁荣同时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一些房地产、物流、食品、旅游等行业也加盟到工艺美术这个行业,极大限度地刺激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上一篇: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