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教育中不让人满意的那些现象,如升学压力过重、择校压力过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陪读负担过重等,很大程度上既与客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关,也与主观上教育观念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关。客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充分”,是指优质教育机会在面上供不应求;客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优质教育机会在点上供给不均、供给不公。主观上教育观念“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把人生是否“美好”只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并且把人生不同阶段做手段与目的的截然二分,进而基于这样的人生观来理解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主观上教育观念的“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普遍看作你多我少、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进而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社会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和自己的教育需求满足程度。
客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制约性,人们谈得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对主观上教育观念的不平衡不充分,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假如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是美好”的问题时都只有一个衡量指标——从前往往是“学而优则贵”,而今天往往是“学而优则富”;假如我们只有在比别人“更富贵”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真富贵”了;假如我们只是基于这样的人生观来理解教育与人生的关系,那么,我们或我们孩子的人生中的每一个进步,包括受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可能因为别人或别人家孩子有更大进步,而被抵消掉。
尤其严重的是,如果我们不仅把人生是否成功、是否美好只用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占有程度来衡量,还把教育是否令人满意只用它是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权位来判断,而且把人生旅程截然分成手段和目的两个部分,把一部分人生仅仅作为手段,把一部分人生仅仅作为目的,那么,我们更容易发现,在把自己的一部分人生或我们的孩子的一部分人生作为手段牺牲掉了之后,这种牺牲并没有为我们换来真正意义上的美好人生,原因很简单:牺牲了人生中不小部分的那个人生,已经是一种残缺的人生,而不是美好的人生。
从人民群众的教育观的角度来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由于教育观的不平衡不充分所造成的教育问题,需要在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及其管理部门、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几方面同时用力。
就学生及其家长而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对教育目的做片面理解,避免对教育机会分配只做零和理解。同时,哪怕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功利主义的,也不是物质主义的,不是从零和博弈的角度去看待教育机会的分配和利用,我们在教育观上仍然有一个重要工作,那就是处理好人生中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避免把人生过程断然分为两截,一截是目的,一截是手段,把人生的一部分(青少年)贬低为只是人生的另一部分(成年)的手段甚至代价。
就社会及其管理部门而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文化,避免加重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机会的错误理解。从常理来说,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如此大的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优质教育机会的争夺,不至于长期发生激烈的零和博弈。但在当代中国,因为生活方式尤其是工作岗位的选择过分依赖于一个人是否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特别是过分依赖于一个人是否具有获得优质教育机会的外在标志——高学历文凭、名校文凭、名校的高学历文凭,等等,对优质教育机会的激烈的零和竞争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常态,并没有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际上越来越丰富而显得有减缓趋势。因此,对社会及其管理部门来说,为了解决因为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机会的错误理解而妨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有必要降低社会对社会成员之择优机制与社会成员的优质教育机会之获得与否的过于紧密联系,而在择优过程中加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相对于其求学经历和文凭证书的分量。在通过有效措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合适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同时,社会及其管理部门还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大力倡导爱科学、爱劳动的社会公德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在改善社会的择优机制的同时,改善社会成员对择优机制的适应方式。
学校以及主管部门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体,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目前相当严重的使人民对教育“不满意”的问题所要承担的责任,其实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常常是一面抱怨这所学校让孩子熬夜、吃苦,一面抱怨那所学校压力太轻、对学生不够负责;政府常常是一面谴责学校分数挂帅、排名至上,一面却为本地区出了高考状元而兴高采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有理由说,现在的教育之所以还不够让人民满意,恐怕并不是(或并不主要是)因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太不争气,太不给力。
要使中国教育从不完全令人民满意到完全令人民满意,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主要责任其实并不在表层,而在更深的层次。我国已经不仅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而且即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因此,对社会的择优机制负有责任的人们,可以说都不仅受过教育,而且受过很好教育;他们有什么价值观,他们对教育功能和教育机会有什么理解,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择优机制会发生什么作用,影响了中国社会会有怎样的教育文化。同样,他们对社会的择优机制以何种方式加以应对,也会影响他们的孩子们所在学校的价值取向和运作倾向。当然,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部门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可能是对学生,对未来的社会成员、政府官员和孩子家长,同时也对教育者、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自己,进行更加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包括更加正确的教育观教育。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
下一篇:积极破解生态环境难题推进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