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是对革命的背离,而是对革命事业的重新谋划,是要完成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建设、构造,它让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标,转而将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事业上。
革命不止于“政治革命”这个层面的内涵。从这个词本身来看,它既包含对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的革除、去除、摒弃,也包含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建设、构造。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革除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只是手段。只是,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坏、颠覆特质确实说明,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续不断地进行,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伤害。如果只强调手段而不注重目标,不去追求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很可能就会释放出革命的暴力性和破坏性。
改革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定位中断了本该中断的暴力性政治革命,但并没有否定革命本身。有人宣称后革命的时代开始,讲必须“告别革命”,意思只能理解为不能再搞暴力,再搞政治运动,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能理解为革命这个词本身就变成了贬义词,革命的事业就不该继续了。革命尚未结束,革命的理想还需要照进现实,那种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追求、缔造美好社会的革命精神还要继续维持。革命不再是暴力,不再是毫不留情地颠覆、割裂、对决,而变成了创造性地改变、构建、完善。反过来说,这个定位也赋予了改革自身以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改革不是对革命的背离,而是对革命事业的重新谋划,是要完成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建设、构造,它让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标,转而将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事业上。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并不是说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不再是革命党了。中国共产党依然是革命党,依然是抱有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依然是那个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和使命的革命党。革命在中国已不仅仅是历史行动,它还是一种沉淀下来的精神,一种追求光明和进步,不因循守旧、不保守落后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所需要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任何时刻都需要的。
有所变化的是,作为革命者的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不再是政治革命,而转变为“社会革命”,这是革命包含的另一个层面的意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完成整个社会革命的道路。比起政治革命强调的主要是“革除”,社会革命更强调的是“命制”。它不是夺取政权的革命,而是对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明方式、价值观念的全面革新。政治革命只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社会革命才是目标。而且,相对于政治革命而言,社会革命的实现更为艰难、更为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的是社会的全面变革,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能够上升到革命的层次,其实本身就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发展生产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它也很难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要发展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就要改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这是改革的哲学逻辑,它决定了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变革。只有全方位的变革,具有彻底性、艰巨性、综合性、复杂性、长远性的改革,才配得上“革命”二字。
同样,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同强调进行社会革命一样,都说明中国的变革、中国的发展绝对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它一定是全面的变革、全面的发展,一定是长期的变革、长期的发展,一定是要付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才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