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网络募捐成为公益慈善新模式。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慈善法施行一年多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一些慈善组织来自于互联网的捐赠已经占到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以企业为捐赠主体的旧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近年来,公益慈善也实现了“互联网+”,涌现出一批诸如轻松筹、水滴筹等网络公益平台。相比传统募捐方式,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可以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感受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力量。作为对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探索,网络募捐得到了不少社会认同,也在公益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网络募捐呈现出的大众化、小额化的趋势和特点,或许正是对这句歌词的最好诠释。
点开手机就能看到筹款信息,动动指尖就能即时打款,网络慈善迎来发展和春天,是一种必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人们面对网络捐助时,是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是否会完全信任无疑?毕竟,在慈善领域,此前发生过一些负面事件,导致人们对做慈善“心有余悸”。而在网络捐赠方面,也有个别人利用了人们的善良和爱心,收到捐款后并未用于对疾病的救治,甚至涉嫌诈骗,将善款平台当成了提款机、摇钱树。可以说,传统慈善募捐领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如今也被带到了网络募捐中来。以至于,在面对更多的网络筹款活动时,人们往往多了一层设防和怀疑。网络募捐要想取得更长足、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必须对上述问题作出应对,逐步保证、提升其公信力。
慈善法实施后,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信息发布服务;今年8月,民政部组织制定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基本技术规范和基本管理规范,明确提出,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今年9月,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正式上线运行。截至10月10日,全国1676个慈善项目、1219个公开募捐方案全部在平台上予以公开,便于公众查询和监督。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募捐这种“第三方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当其运行得更公开、透明,并且有了更好的可辨识度,其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清晰和值得期待。
当然,网络募捐行稳致远,还需各方共同努力。首先,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同时加强审查甄别,通过设置求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切实维护捐赠人等慈善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媒体及其他机构、组织,在为个人发布求助信息时,要加强核实,明确告知受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请大家谨慎选择;公众也要尽可能辨别相关捐助的真伪,防止一片爱心“付诸东流”。
网络募捐的出现和发展,让募捐多了一种选择和形式,但公益慈善的内涵并没有改变。任何形式和平台,都是为爱心善举服务的。未来,在网络募捐之外,或许还会出现其他募捐形式和平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只有不断提高公信力,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保证善款善用,公益慈善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