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和民族习性。古往今来,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维系着家国天下的团结统一,维系着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因此,民族特色不可抛弃、文化传统不能丢掉。
中国要建成世界文化强国,必须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前提,立足新时代背景、围绕解决新矛盾、抓住新战略契机,通过改革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从新时代的新语境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跃升,同时也赋予党的文化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当务之急,是扎实做好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势。
从新战略的新部署开始。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围绕新部署、新任务,要掀起理论武装高潮,跟进做好党的文化思想、文化理论、文化政策解读阐释,推动党的文化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要唱响思想道德高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勇攀文艺创作高峰,大力推出讴歌新时代、讴歌党和人民的精品佳作;要出台文化改革创新制度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奋发进取的革命文化、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科学先进的文化为引领,让文化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以传统文化强根铸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争当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以之强根固本、凝神聚魂。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把浩瀚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最富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要盘活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文化作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律法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紧密衔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精神。
以革命文化提神振气。在革命文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下,我们党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不仅是革命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鼓舞斗志、提振士气的利器。实践中,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弘扬革命文化结合起来,注重从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中获取经验、汲取力量;要保护、开发、利用好革命资源,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接受熏陶;要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教育中增加红色内容,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的重要文化标识。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升级、扩大就业创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未形成交相呼应之势,文化竞争力亟待提升。
我们需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形象;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切实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要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多渠道扩大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客观、全面、多彩的中国。
中华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作为有担当的文化大国,我们应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把中华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我们要以大数据应用助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保障被告人辩护权也是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