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从历史进程看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在这一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人最独特的创造就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启与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改革开放前,很多人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僵化片面的认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经济形式只能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他中外经济学典籍中从未有过的思想理论,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制度。这一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全新创造,是中国经济奇迹得以产生的独特密钥,是中国道路独特性的充分彰显。
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倒逼改革,促使改革不断深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与开放的双轮驱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动力机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水平。开放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在实践层面,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大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中国不仅全面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而且开始步入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参与并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新阶段,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道路的开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正是通过系统总结前30年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道路。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道路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创造性地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
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重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内容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文化魅力、文化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必将铸就新的辉煌,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必将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