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为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强调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金融工作的重要使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金融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突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与效。
第一,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为实体经济所提供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决定整个经济体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在增长能力。金融业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引导社会上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要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回归金融服务本位,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着力发展科技金融,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为产业扶贫提供有效充足的金融资源;瞄准“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为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金融支撑。
第二,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有效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通道,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为核心,构建一个支持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大金融市场体系。要把直接融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降低新三板、创业板及中小板门槛,用企业成长潜力、企业诚信度、企业发展目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主要参考值,不断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融技术和服务技术创新,发展“金融+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业尤其是银行机构要充实、配备具有与产业、行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更好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要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衡量金融业绩的重要指标。金融机构应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增强全体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完善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既要考核融资数量,又要考核资金流向,研究制定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统计和考核体系,对绩效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在考评体系设置上既重总量又要看结构、质量,将制造业、新经济、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等分类统计,加大考核权重。从机制上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倾斜。可考虑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以引导低成本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鼓励大型银行将资金投往实体经济,鼓励它们开展中小金融机构转贷业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能力;利用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形式,加强对金融机构落实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情况的监督,监管部门要对各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评估和监督管理,坚决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