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报纸 统一刊号 报社直办 今天办理 次日见报
打造中国最好的报纸广告刊登
13581658994
网站公告:
首页>通知声明>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学校整体的教学?

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学校整体的教学?

发布者: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18/3/28 10:36:44

大多数主张“以学代教”的学校,是因为教师的“教”并不比学生自己“学”更轻松、迅捷、彻底。这种做法虽有现实原因,但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却应该做深刻的反思。因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联系人,最应该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求。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对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乏味视而不见,也不应不思改进。

  

那么,应该如何改进教学?

  

首先要审视我们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教学潜意识。校长和教师都赞同这样的观念: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一旦进入课堂开始教学,这些观念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其中,教师水平所导致的“有心无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教学即传递知识”的潜意识,恐怕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教学即传递知识”的潜意识,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学的关注点、出发点、目标都是知识。知识成为教学活动最醒目的要素,成为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进程、评价活动成效的核心依据和核心指标。重视知识虽然正确,但人们常常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即知识传递给学生,是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所以,改进教学的前提,是要深刻反思:于“传递知识”之外,怎样传递知识?为什么要传递知识?真正把学生及其成长放在心中,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其次,改进教学的落实还在于“改进教师”,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得“有心有力”“手脑一致”,把转变了的观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优秀教师的意识与做法,应该普及成为所有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水平。

  

一个合格的教师会确定学生“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经验、具备怎样的水平;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经验设计教学的起始点,引导、帮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例如,特级教师俞正强为了使学生理解“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他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线无粗细”的概念。数学中的“线”与生活中的“线”不同,生活中的线“有粗细”,而数学中的线“无粗细”。学生在理解“线无粗细”之前学习“两点一线”,只能机械记忆,数学学习就会成为无趣的任务。只有当教师从学生经验处切入,帮助学生理解“线无粗细”,学生才能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理解它的本质意涵,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神奇、有趣。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会采取强制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难”的知识,但也绝不会因为学生学起来难,就任意削减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廉价的快乐。教师不应消极等待学生的自发成长,而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自觉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两个转化一个引导”,即: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现有水平可以观察、思考、操作的对象;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经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达至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其中,教学内容的转化最为关键。

  

在教学内容转化时,表面看起来快速的照本宣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内容,更不能通过活动让学生得以发展。因此,将学生现有水平不能独立学习和操作的内容,转化为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活动开始的一系列活动,从而缩短学生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体验个人经验与人类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得教学内容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展现,并成为学生自己的经验、体验与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是把知识平移灌输出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获取知识、领悟知识学习的乐趣、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主体。

  

当然,这样的教学,对教师要求颇高。教师既要心中有学生,更要能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方式;既要对学科结构有整体把握,又要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关键特征与典型变式;既要能够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与学生有关联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有结构、有脉络、有内在联系、有生命的活动对象,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之间建立起关联,更要在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中,发展学生认识水平、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教师,是良好教学的需要,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培养。

在线咨询
扫一扫,关注更多消息!
服务热线:
13581658994
135204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