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今天重新审视儒学,既要探寻其文化基因,回答民族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更要研究其时代价值,回答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开启了东方世界的文明时代,成为了与印度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并肩闪耀的文明坐标。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激励新时代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两千多年的认识实践中,儒学形成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深刻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启示。
仁者爱人。“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理论源头来自于周代“敬民”“保民”思想。这种精神内涵极为丰富。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我们党的群众观、人民观,体现了儒家学说“仁”政的思想内涵。对于社会价值、社会美德的培育上,“仁”爱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开放包容。“君子和而不同”,不仅是对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品格的构想。儒学诞生在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一开始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面对今天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包含着儒学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深刻内涵,它要求各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革故鼎新。纵观儒学的发展,儒家的思想体系本身就是创新的成果。创新精神在历史的磨砺中,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儒学创新的传统,永不懈怠,始终以一种革新的姿态,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创新禀赋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倡导和形成的一整套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学对国家层面的价值。德治与王道并重,是儒家关于国家治理的构想。儒家希望通过德政与王道,实现国家的终极稳定。对政权而言,它倡导把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看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和成就,而不是仅从工具意义上把人民管住。对人民而言,孔子始终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靠政策法令和刑法来让这个社会有序,而是同时要靠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规范,使人民在行为上不出格、具有羞耻心,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国家治理的理想蓝本。
儒学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蕴含着古代的公正意识,对今日中国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强调秩序大于自由,强调三纲和臣服,自由、平等思想在儒家中涉及不多,这是儒家文化中所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对待儒家等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需要,抛弃不合时宜的地方,发掘、传承闪光点。
儒学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儒家学说中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与转化对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影响最为广泛。现在所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源于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儒家思想道德的核心,包含了向上至善、忠诚担当、守礼笃实、克己修身等传统文化道德的精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上一篇:“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下一篇:学前教育监管主体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