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果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那么,司法体制改革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到2014年1月22日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再到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整个司法体制改革蓝图,“司法体制改革”一直就是高频词。根据数据统计,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重大改革举措中,有关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有84项。截至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组会议已召开36次。梳理36次会议新闻通稿不难发现,改革、司法等位居高频词前列。其中,“司法”这一高频词先后出现102次,反映了3年多来,司法领域是中央深改组最为关注的改革重点领域之一。
改革关头勇者胜。越是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改革者鼓起迎难而上的勇气,激发改革创新的锐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披荆斩棘、知难而进,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一次次会议的召开,一项项任务的部署,都在努力把蓝图变成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再把具体方案变成触手可及的生动现实,这些不断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恰如习总书记在指示中所提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就是最有力的印证。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类似于“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落实司法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纠正一批冤错案,出台防范冤错案措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凡此种种,无不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敢“涉险滩”、啃“硬骨头”、破解难题的生动例证。举例来说,“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四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2014年6月率先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贵州、青海7个省市启动首批试点,而今四项改革任务已在全国普遍落地生根。
时代风云流转,改革未有穷期。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司法工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响更加凸显。必须承认,我国司法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民主法治的进步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相比,我国司法体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于此,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锐意进取者强,永不自满者胜。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统筹推进公安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改革、司法行政改革等方面给出答案、指明路径,这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确保司法体制改革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的客观要求。我们坚信,在全国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循此路径、勇往直前、攻坚克难,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司法体制改革引向深入,让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让公平正义的阳光不断照进每个人的心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上一篇:银行自觉降费才彰显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