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知“万事开头难”,但更不该忘记“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与发展的航程中,随时会遇到险滩和暗礁,起初的“一招鲜”可能效果显著,但用久了、用多了就可能出问题。因此,还需要时时观察与瞭望,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航向。某种意义上说,良举善策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除了嗅觉敏锐,还要处理问题科学精准。
针对目前部分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存在不注重特色、千镇一面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月10日发布《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特色小镇培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求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曾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计划,以此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继去年全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批复后,第二批3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正在等待批复。
当建设特色小镇之风吹遍全国,难免有地方投机取巧。比如,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盲目立项,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生搬硬套他人经验,严重脱离实际,同质化严重;因建设不利而出现住房困难、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等。
如今,住建部发出通知,为特色小镇厘清发展理念、明确认定标准、规范发展方式,这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给一些小镇一哄而上的功利心态泼了冷水,也让那些试图“打肿脸充胖子”,想通过得到这块特色招牌捞取政绩、利益的地方有所顾忌。
近年来,从特色小镇建设,到国内旅游景区评级,再到一些地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我国当下的地区发展进程中,各类名誉和殊荣永远不缺乏,但真正有多少地方能善始善终地不辜负这张珍贵名片,还得打个问号。盲目大拆大建充政绩、躺在荣誉上睡大觉,各种过度开发、竭泽而渔,屡见不鲜。对类似乱象,需要不时地去去虚火,甚至泼泼冷水,监管部门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进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进行、规划的实施、项目的开展,都免不了会面对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就好比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难免旁逸斜出、遭遇病虫害侵扰,需要园丁不时修枝剪叶、去除顶端优势,以此激发其更旺盛的生命一样,改革、规划和项目的行稳致远,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不断引导、调整与规范,这种后续的常态、动态的干预,除了制定纲领性的文件和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将纲领落实、细化,从而切实提升改革效率,少走弯路。
事实上,这样的引导、调整和规范每天都在进行,所带来的改变也是有目共睹。比如,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已审议的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全国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管理方案和实施细则;直播乱象下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