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也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例如,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就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沟通和交流方式,在目前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状态下,我们必须关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过去高位引领的传播方式已经让位于网络互动式的传播方式,这就使得价值观传播越来越多样化了。过去的媒体传播是专业性质的传播,更具有组织性,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和优化调整,以便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这种传播方式更能体现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更能反映国家意志。然而,现在的移动终端所形成的自媒体现象,多为大众交互式的传播,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自发性、随意性,信息呈现碎片化趋势,反映的往往是不同人群的即时感觉。
过去的传播往往因信息的核对和信息内容表述的再组织,可以形成一定的冷却机制,现在的传播往往是即时的、同步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也容易变成促进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就是说,信息的传播本身成为事件发展的内在动力,过去传播的价值观引导往往让位于传播本身引导着价值观的嬗变与生成。这种变化的积极方面就是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更新,但也对文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过去有组织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正让位于每个人率性的信息发布,这大大体现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民主性,但也在削弱社会共识达成的能力。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的快速转型之中,人们的价值观或思想取向发生某种不确定的漂移,这种漂移因为自媒体的表达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们的生存状态差异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率性表达使得差异进一步显现。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虽然比过去富裕了,但心理却不像原来那么宁静了。
总之,新媒体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自主性。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使得社会意识出现碎片化的现象,这种碎片化如果仅仅是价值观的差异化,还是可控的,但当这种价值观差异相互对立甚而出现极化的时候,社会共识就会成为牺牲品。而没有社会共识,一个国家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共同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共同的“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将国家和民众凝聚在一起。它们帮助定义一个社会所支持和所反对的东西”。“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在制度上鼓励积极因素,批评负面意识,形成正能量,取得扬善抑恶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