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促进双边、次区域、地区和跨地区合作的“抓手”,成为中国引领全球化进程的“特色标志”。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2016年是“一带一路”从“倡议向建设”过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布局初步完成,建设全面推进,早期收获项目渐次取得进展。国开行于2014年的“中欧班列”初具规模,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匈塞铁路”陆续开工,中老铁路和中泰铁路等泛亚铁路网先后启动。马六甲皇京港深水补给码头奠基,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暂停18个月后重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显著,框架内十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来自中国的货运车队贯穿走廊抵达瓜德尔港,瓜德尔港正式开航。各大项目的渐次推进,为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的丝路基金顺利组建并圈定首个投资项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开始运营。
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联合国大会的认可。联合国安理会于2016年3月通过了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号决议,第71届联合国大会于11月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并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以及联合国大会193个会员国对“一带一路”的一致赞同,表明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邻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效应。中国从维护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出发,支持俄罗斯的建立“欧亚全面伙伴关系”倡议,主张在开放、透明和考虑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欧亚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倡议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新典范。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新旧矛盾的交汇点,在诸多变化中,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崛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变量,这是认识和定位周边地区安全环境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基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海路与陆路并重,在改善地缘经济格局的同时也在推动着地缘优势重构。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倡议的认可度提升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回应,中国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中心。
从全球战略层面来说,澜湄合作是中国在周边地区落实“一带一路”的治理新模式。从地区战略层面来说,澜湄合作是推动合作与发展的地区性公共产品。中国通过主导性地建立澜湄合作来推动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平衡化发展,推动东盟一体化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为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提供地区性公共产品。从流域层面来说,澜湄合作是中国主导跨国界河流流域治理机制与框架建设的“试水”与开端之作。